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发布日期:10-20 16:42:24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切实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从课程开发、方法创新和数字赋能等方面用力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将科学教育做实、做好、做强。一方面,开发精品课程教材。科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构建立体化科学课程体系,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课外协同配合。增强科学课程的开发质量,按照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创新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编写高质量教材。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我们要用创新启发式、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科学教育,让中小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既能使其感受学习的快乐,又能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在机理,从而激发科学兴趣,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我们应该着力提高中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程内容中整合数字资源,建设“科学+X”的数字化科学课程群,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课程实施,带领学生在具身、交互科学学习中发现研究乐趣。

  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拔尖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实验设备、高质的科研成果等。对科学教育而言,这些资源能够丰富师资队伍,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教研合作。第一,促进科学教师的高质量供给。我们应该积极调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理工科特色大学、专业性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科学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与师范类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培训等创新实践,提升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师的源头供给能力。第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实验课、实习实训、创新竞赛、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培养渠道,形成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学校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有效路径。第三,引导大中小学校教研合作对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导科学专家、工程师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育人平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更好衔接。

  构建科学教育的协同机制。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把孩子培养成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树立“大科学教育”理念,构建大中小学及家校社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的协同机制,激发科学教育的无限潜能。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谋划,推动部门联动,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科学育人责任,将学校的关键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配合、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切实增强科学育人合力。第二,建立协同实体。探索建立科学教育共同体,各参与主体合力打造科学教育共享平台,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力求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多维联通的科学育人新模式,合作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第三,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措施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在组织协调、定期沟通、信息共享、责任共担、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大中小学及家校社的一体联动和有效配合,促进科学教育协同机制的科学高效和行稳致远。

  探索科学教育的激励机制。科技人才的高水平培养需要依靠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和科学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才能,形成科学育人的良好生态。第一,优化科学教育创新环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选聘科学大家、名师教授、知名企业家、优秀创新人才等加入科学教育队伍,激发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家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健全科学教育考评体系。大力深化科学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创新计入科学教师工作量,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第三,完善科学教育奖励办法。建立科学教育奖励制度,成立专门科学教育基金,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实现多元化奖励方式,可以设立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奖项,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奖励需求。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40]研究成果)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13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