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如候鸟群飞 这群大学生在守护长江生态
发布日期:11-10 08:55:24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作者:

  在地处长江之畔的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有一支喜欢穿江蹚河的青年科研团队。北至河北、南至海南,西至云贵川,东至长江入海口,自2018年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团队成立以来,团队创始人、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晓可带着学生在全国20多个省份留下了科研足迹。

  沼泽、河流、湖泊……处处是实验室,他们用实际行动关注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困境,为生态环境修复注入青春力量。

  “野外总是充满惊喜”

  “野外总是充满惊喜,只待慢慢发现。”这是张晓可在今年暑期发现大面积极危物种粗梗水蕨后发布的一条朋友圈。8月31日,他带领的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团队在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水生植被考察时,惊喜地发现了一片面积约1200平方米、数量超1万株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粗梗水蕨。

  谈到发现时的场景,张晓可十分兴奋。当时,团队在保护区内进行常规的水生植被监测。途经一条小道时,他发现了两三株造型奇特的植物,往前走,竟有一大片。嫩绿的颜色,不育叶卵状三角形的叶片,膨胀成圆柱形的叶柄基部……经过反复比对,团队最终确认这些植被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粗梗水蕨。

  粗梗水蕨是一年生漂浮草本植物,常浮生于水质较好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等地,其茎叶入药,嫩叶可作蔬菜。粗梗水蕨对水质有一定要求,某种意义上可视作环境指标性生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存环境不断被破坏,我国粗梗水蕨的数量急剧减少,199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尽管如此,粗梗水蕨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其数量一直在持续下降,现在很多地方每年只能见到一些零星的野生粗梗水蕨。这次在镇江发现大面积成片粗梗水蕨,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发现粗梗水蕨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得益于团队成员长期以来对周边环境的密切关注。”张晓可介绍,团队每个季节都会前往长江沿岸各地开展水生植被调查,往年只发现过几百株的小群落,这一次这么大面积十分罕见,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也更加坚定了团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决心和信心。

  在风雨烈日中学会坚强

  5年来,团队成员坚持以“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参与了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十年禁渔”背景下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在实地考察中探讨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从而对症下药地提出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福寿螺、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近年来,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及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今年4月,根据国家普查外来入侵物种的工作要求,团队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开展淮河水系外来物种调查。

  在流波水库和西淠河区域,团队发现了入侵物种绿太阳鱼。据张晓可介绍,绿太阳鱼原产于美洲,具有极强的侵入性,喜在缓水、有沙砾的地区产卵,并且会吞噬其他鱼类的鱼卵和幼鱼,而且一旦扩散,会对整个大别山地区的溪流鱼类资源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团队发现绿太阳鱼的集中出现主要源于当地居民早期的人为放养。团队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加大绿太阳鱼危害的宣传力度、对已发现绿太阳鱼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和人为清除绿太阳鱼等建议,为当地水生态保护出谋划策。

  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何寅回忆,在流波水库进行水质检测时,团队需要在水上进行作业。由于船容积小,而采样用品较多,团队成员几乎都是挤在一起。“水库上风浪很大,船差点都被吹翻了,我不会游泳,当时一只手拿着电脑,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沿,怎么都不敢松手。”

  王何寅如今在湖北大学生态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至今记得硕导张晓可时常勉励她:“参与外出实践考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使自己更加坚强。”

  团队还几乎将安庆市周边和引江济淮沿线大大小小的湖泊考察了个遍,由于受人为建闸筑坝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进而影响整个水域生态平衡。于是团队通过严格地筛选和比对,将植被丰富地区易存活的、能移植的种子带回实验室里培养萌发,利用种子库资源对植被物种较少的地区进行水生态科学修复。

  “种子从野外带回实验室需要一个个清洗和统计,由于数量很多,我们常常都是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种子萌发之后还需要全程进行浇水驱虫,以保证种子的存活率和使用率,培育大棚里面40多摄氏度的高温依然不能影响我们‘守护’种子库的决心。”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崔玉敏感慨。

  “候鸟总是群飞”

  周期性往返、随时随地监测水环境变化,这群年轻的学生像“候鸟”一样用亲身实践感知着考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时间的野外考察中,环境恶劣是最大的挑战。生态学专业2022级的研究生李博文曾外出考察30余次,“有一次酷暑时节外出考察,团队乘坐的铁皮船表面温度能达到60摄氏度,足以烫熟一个生鸡蛋。”李博文表示,“满身泥泞、蚊虫叮咬、植物过敏,这些苦都不算什么,我们就怕拿不到监测数据,得不出科研结论。”

  辨别生物物种、采取实验样本、记录分析数据……一次完整的调研项目,学生们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解决难题,团队合作的作用在这时显现出来。研究生科研时间较多,一般负责前期的采样和后期的实验结果处理;本科生课程压力较大,能够外出考察的时间不多,主要负责实验中期的结果记录以及数据分析。但在假期时,整个团队会一起行动,共同完成不同项目的野外考察。“候鸟总是群飞,你们一定也要学会合作。”张晓可常常这样教育学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团队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目前有7名研究生和30名本科生。生物科学专业2022(5)班的沈俊杰加入团队已有1年时间,参与过大大小小数百次实验,在一次根系微生物筛选的实验中,他主要负责与其他本科生成员一起将野外带回来的土壤样本进行筛选、提取、纯化。

  “我们专业知识不足,做实验总是遇到瓶颈,而研究生学长学姐会随时给予我们科学指导,帮助我们改进实验,共同完成科研任务。”沈俊杰表示,团队协作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更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实操能力,为日后学习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在该团队常使用的实验室里,除了激光测距仪、干冰盒、土壤水分检测仪等生态学专用实验器材外,最醒目的是墙面上写着“求真务实,莫负光阴”的纸张,这是张晓可特意张贴在实验室里的。“期望学生能把学问做在河边、湖畔,善于从野外发现实际问题,不怕吃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