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定坤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
人的一生或许便是这样:在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现实里忙忙碌碌,在岁月的衍生中不断跳跃前行。可一旦停下来,看着时间点点滴滴溜走,生命在侧身转角处突然消失,我们却眼睁睁看着无法去追赶,便会有一些焦虑与迷茫,还有无可奈何。
时间总是那么具体,能具体到年月日时分秒,却又那般虚无,没有人能真正把握此时此刻。
或许也正因此,那些莫名而生的慌乱,才会那么容易地击中我们脆弱的心脏,让我们如此惶惶不安、自乱阵脚。可偏偏时间不会因你的态度,便加快或放慢脚步,我们依旧被蝇营狗苟所困。
新的一年又在人们的难以置信和恍然惊觉中到来了,这个时间点也许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泛起的一朵浪花,须臾便归于平静,但我却不舍得放过它,于是蹲在角落里,细细地记下了一笔。顿感自己像个结绳记事的原始人,正蹲在时间长河边思考。
二
今年,我觉得最幸运的事,便是沉下心来读了几本书。读书,是治愈生活困顿的良药。
林语堂称,读书是“魂灵的壮游”;毛姆讲,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卡夫卡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生活麻木、精神困窘、陷于狭隘的痛苦,其根源便是读书太少。囿于那少得可怜的认知,又不去拓展新的路途,哪里有力量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书籍被奉为“心灵解药”,读书就像凛冬壁炉里的文火,让人温暖、舒服、惬意,可以在其中找到解决当下困境的良方。但书中不会直接给我们答案,我们只是通过阅读去认知自己,从而驱赶迷茫或者对抗平庸。
2025年年初,有幸读到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先生在书中,向我深情诉说了古人的闲适——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享受自然,乐在其中。在这一隅天地里,这种如水一般恬静自如的生活,在风雅中翻涌着闲适的浪花,便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读着读着,我突然灵光一闪,有了顿悟——我刚好缺乏闲适,或许自己以后节奏要放缓些,方可在不知去向的年岁里,留下些印迹。

三
我自幼喜伴草木,知晓草木皆有灵韵。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那句“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让我感触颇多。安心沉浸在大自然中,清静无为,是最初的闲适。
人类本就是自然深切关怀的对象,一切孕育于自然、生长于自然,即使大胆生出妄图超脱的念头,最终也会回归于自然。人类在千万纪元里,无不是依赖自然母亲的扶持,一步步向前,最终走出了生命的灿烂。但当下而言,人们似乎更少去拜谒自然这位母亲了,似青春期的叛逆。
我决定回归于自然,在自然中寻觅迷失的本心。我游山玩水、听风赏云……清心净虑、淳朴归真。大自然的色调是本真,是纯粹,是安然,没有复杂与紊乱,常与自然为伍,可使人心境更开阔,不再促狭于一隅。我发现,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一种艺术般的存在。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享受的事,何时何地都不少,但还是需要遵从本心,哪怕只是睡觉、赏花、谈话、交友等。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终于明白——烟、酒之流,确是平添生活享受的乐趣,让人身心愉悦,但皆须适可而止。
四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总会有些一言难尽,让人无端添了不少愁丝。正是这些事使得生活中的闲适,似乎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却又无法触及——种花、旅行、写作、绘画、书法、阅读,做其中任何一件,不属于闲适吗?但我们偏偏还缺一点时间,或者还缺一双眼、一双手甚至一颗心。
所以我说自己“有幸”,在这一年里,还有机会手持一本书,漫步在安静的街巷、狭窄的角落、随性的树荫下。远离喧嚣与浮躁,深嗅着书卷的墨香,触摸着纸张的古朴,凝视着千年来先人积攒的智慧,抛弃了一切世俗的目光。一人一书,便可为天堂。
寻觅属于自己的闲适,也是人生乐趣所在。属于你的闲适,或是在冬日暖阳中,惬意地来一场午睡;或是在丝瓜藤架下,跷着二郎腿悠哉地喝一壶好茶……它还可能是阅读,是写作,是画画,是任何一种潜藏在你身边却未曾被你发觉的存在。
总有一件事情、一种状态,能让你怡然自得,那便是属于你的闲适。它们虽不能放慢光阴的脚步,却可在悠悠光阴中留下些痕迹,从而让你更淡定、从容地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