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港朱家桥码头一派繁忙景象。(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1978年,在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犹如一声惊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刻在安徽人骨子里的基因。
1980年,国务院批准芜湖口岸对外开放,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直接外运的历史。虽处内陆,安徽扬帆远航、追逐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要求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不断试点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坚定初心,继续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奋力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先行先试
在转型发展中探路领跑
在寿县小甸镇杨圩村,稻田连片。通过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以往小田块之间的地垄消失不见,如今这里一块稻田的面积小则300亩,大则500亩。
悠悠万事,粮安天下。淮南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将小田变大田,有针对性地破解当下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存在的土地细碎化、农村“空心”化、规模经营难等问题,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作出了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并在多个领域承担试点任务,先行先试,当好开路先锋。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和约谈机制,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良好局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时殷殷嘱托,始终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作为重要任务,我省在全国开创性建立省级领导包保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制度,各地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2017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明确“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如今,林长制经验已推广到全国。
通用航空起步加速,2021年我省成功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3个、长三角第1个全域试点省份。
城市安全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合肥是城市生命线工程试点城市,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透彻感知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地下管廊等地下管网城市生命线运行状况,实现城市生命线系统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如今“合肥模式”已在安徽乃至全国推广。
坚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10年来,安徽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林长制、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城市生命线、县域医共体等改革推向全国,新时代安徽改革的招牌更亮、成色更足、动力更强劲。
全面深化
在自我革新中永葆活力
打开安徽政务服务网,进入芜湖市企业开办“智能审批、一日办结”系统,11个事项模块一字排开:企业设立、印章刻制、发票申领、银行预约开户、单位及员工社保登记……企业创立之初所要经历的大部分流程均涵盖其中。进“一张网”,办所有事,为企业开办提供全流程服务。
除了“一网通办”,在商事制度改革领域,“一业一证一码”、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等一项项改革任务持续推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
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10年间,安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建立政策优惠“免申即享”机制,迭代升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广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改革,省级政府透明度全国第三,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加快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改革,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公平竞争审查、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推深做实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等机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10位。
10年间,安徽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过剩产能加速出清,党政机构改革推动机关履职顺畅高效,“一改两为”“党建+信访”让工作作风焕然一新。今年以来,我省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部署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工作,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同时组织“优环境、稳经济”活动,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半年全省各级领导共收集各类问题3.7万个、解决率达95%。
10年间,安徽坚持激发动力、增进民生福祉。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基本医保整合统一、养老保险扩面提标,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得了学、看得好病,获得感更足。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建成了社会保障网,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10年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先后安排1330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推出制度性成果1073项,我省改革呈现协同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合作共享
在扩大开放中创造共赢
9月20日,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在合肥隆重举行。除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将在相关展览中集中亮相,大会拟举办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安徽以色列现代农业合作对接会等国际交流活动。据统计,前四届大会累计集中签约项目2454个、合同引资额1.9万亿元人民币,项目开工率近九成。世界制造业大会已然成为促进世界制造业高端交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开放发展的姿态更加主动,开放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链接全球,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展示安徽形象,合肥国际陆港、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通“一带一路”,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翻一番。全国出口的每5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买全球、卖全球”开始成为安徽开放的一个大趋势。
八百里皖江奔流到海,开放的跫音铿锵坚定。10年来,安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2012年的393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07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43.1%、6.4%,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61.7%、29.8%。同时,贸易市场更加多元,安徽“朋友圈”越来越广,我省已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对外投资目标市场由非洲、东南亚向欧美等高端市场拓展,在欧盟、北美设立境外皖企数由2012年的38个增加到2021年的186个。
改革与开放,正呈现出互促并进良好的螺旋效应。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商务部门对外商投资的审批和备案管理等,提升了投资自由化水平;对接RCEP、开发区创新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等一系列开放政策,精准服务外贸发展;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在全省改革开放中充分彰显了牵引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改革促发展,10年来,安徽开放环境持续改善。
奋进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崭新征程上,安徽正持续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安徽!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彭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