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快乐地做游戏。今年该市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所,着力补齐乡村学前教育短板。 本报通讯员 过仕宁 摄
日前,为让更多的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安庆市大观区高花社区在老年学校教学点开展了“画脸谱 识国粹”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 本报通讯员 黄有安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补足民生短板,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10年来,我省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绘就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幸福安徽画卷。
完善社会保障
托起美好生活
2017年10月,舒城县在河棚镇开展县乡村三级“救急难”试点,在乡镇财政账户下设10万元乡级“救急难”基金,黄河村成立全县首家村级“救急难”互助社,为本村遭遇困难的村民提供帮扶。
黄河村村民方先生是这一暖心工程的受益者,他说:“父亲瘫痪卧床多年,我长年在家护理,无法出门打工。幸亏村‘救急难’互助社伸出援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如今,舒城县全县成立“救急难”互助社404个,共救助困难群众17901人次1918万元。这种“救急难”社会救助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10年来,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促脱贫,尽心尽力谋发展,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江淮大地奋力书写出脱贫攻坚的高质量答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0年来,我省就业人员持续增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79.4万人,年均增加67.94万人。这当中,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左右,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8.1%、92.4%。
“饭碗”多起来,“腰包”更鼓了。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是2012年收入的2.3倍,年均增长10%,居民收入水平从全国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前进位次居全国第一。
发展的目的是持续改善民生。10年来,我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对象由困难老人向全体老年人延伸,全省养老机构总数达到2637家、床位38.4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总面积达到262万平方米。
10年来,全省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年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4.7万人,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逐步提高到677元/月、1167元/月和904元/月。
10年来,全省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人均期望寿命从75岁提升至78岁,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37%降至29%,建立覆盖99%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制度。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0年来,民生暖流不断汇入江淮大地,民生温度传送到千家万户。
健全治理体系
擦亮平安底色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活跃着一支“老娘舅”人民调解队伍。他们退休后每日走村入户,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老娘舅”。郑文卿就是其中代表。
几乎每天上午8点半,郑文卿都会从家里出发前往“老娘舅”调解小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从家长里短到法理人情,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每年立卷调解20多起、口头调解近40起,为当地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突出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10年来,我省持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全省发展党员86.33万人,总数达到378.21万;举办各类培训班次323个、培训干部2.26万人次……党和人民事业的根基更加牢固。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也难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
从2013年开始,我省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截至2020年底,共有80个县(市、区)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综合服务设施。
我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了3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创建活动,确定了414个省级示范点,形成了蚌埠“六事”协商机制、天长“11355”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等一大批优秀协商工作法和案例,基层群众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平安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我省坚持将“枫桥经验”与省内地域特色、法治文化紧密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创新,涌现出皖北濉溪县临涣镇“一杯茶”调解法、皖中桐城市“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皖南黄山市“作退一步想”等特色品牌调解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解纷服务。
同时,持续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六张防控网,总结推广芜湖 “智慧城市”、铜陵 “城市超脑”、合肥“智慧平安小区”做法,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安防控深度融合,治安防控服务管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截至去年,我省平安安徽建设连续10年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顺应群众期盼
增进民生福祉
“口感很好,比起在家买菜做饭,省事多了,这件暖心事很接地气。”说起助餐服务,肥东县店埠镇镇北社区居民苏成福老人满口称赞。
今年,肥东县民政局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有步骤地推进老年人助餐点布局试点,分别在店埠镇老街、镇西、古河、镇南、唐杨、镇北共6个城市社区设置助餐点,让老年人实实在在感受到民生温度。
顺应群众期盼,加大改革力度,增进民生福祉。10年来,围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我省持续推进改革,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面推开,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翻一番,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增长2岁多。
今年5月,我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在合肥召开,部署实施就业促进、“新徽菜 名徽厨”、老年助餐服务、健康口腔、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学10项暖民心行动。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把群众的‘呼声’‘哭声’‘骂声’变成‘掌声’‘笑声’‘喝彩声’。”
全省拨款150亿元实施就业促进、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通过办好“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人的事”。
一次免费检查、一顿可口饭菜……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看似是日常生活小事,实则是暖民心的大事。合肥市“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马鞍山101家老年助餐设施已在运营中,132家老年助餐设施基本建成待运营……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统计,今年上半年,10项暖民心行动38个监测指标中有23个完成进度超过50%,累计拨付暖民心行动资金32.31亿元。
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落到实处,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10年来,我省坚持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持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省各级财政累计安排民生领域支出4.9万亿元,平均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9%,年均增长9.4%;其中,民生工程累计投入9134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受益1.5万元。
我省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连续10年保持在85%以上,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有力推动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