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喜迎二十大·皖美十年】青春梦想,放飞希望的田野
发布日期:10-06 06:47:52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

 到乡村去创业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双创”的深入推进,各地掀起鼓励返乡、下乡创业的热潮。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乡村要振兴,需要更多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来支撑。广大青年要把青春“小我”融入到国家“大我”中,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到乡村去创业,到田野去筑梦,实现人生的精彩。

  把握创业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挥青年人学有专长或返乡创业者见多识广的特点,实施土地流转,选准产业项目,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上做文章。

  瞄准新兴业态。要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建设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农村的高效发展。

  发扬实干精神。幸福源于奋斗,成功伴随艰辛,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下乡创业,甚至在很多时候不会很快结出硕果,更需要苦干实干和稳扎稳打的精神,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经得起打磨、扛得起责任,从而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武长鹏)

  “梦想其实就在身旁”

  “中秋3天假期,我们累计接待350多名游客,创收2万多元,对于才起步办农家乐的我们来说,是不错的鼓励。”农家乐负责人陆克涛说。9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朗坑村的“印象河边”农家乐,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清澈的小河,清新空气沁人心脾。

  在清水河边打造“印象河边”农家乐,是陆克涛乡村逐梦的“拼图”之一。今年33岁的陆克涛出生于普通农家。大学毕业后入职南京一家大型连锁企业。然而,喜欢挑战的陆克涛并不满足,决定自主创业。2012年,他回到铜陵开了一家计算机零售店。但因销售乏力和资金链紧张,陆克涛的首次创业宣告失败。

  2017年,经过市场调研,陆克涛开始投身电力服务行业,并将公司起名为“百舸争流”。这一次,他选择从零星的“小活”做起,从优质服务入手,慢慢积累自己的技术和企业的口碑。

  在农村地区奔走找业务的过程中,陆克涛开始接触植保无人机。2018年,陆克涛决定利用植保无人机转战农业服务领域。机器取代了人工,作业更省时高效,成本更低,找他合作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团队利用7台植保无人机对周边乡镇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收入达到100万元。”

  企业运行步入正轨,陆克涛又有了新想法。“我的家乡天门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在赴高邮、青阳等地考察后,2019年陆克涛投资400万元在天门镇朗坑村打造了“印象河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项目。

  占地500余亩的“印象河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集种植采摘、特色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通过改造当地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就餐,尤其是其门前流经的一条小河,成为孩子和家长们戏水、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年少时一心想着去远方追逐梦想,却不曾想,梦想其实就在身旁。”陆克涛说,自己将继续扎根乡村,带领乡亲们一起踏上“共富班车”。(记者 刘洋 通讯员 刘丹)

  “创业不易,但成果很甜”

  9月底,走进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的宣城市食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水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工人正忙着补种果树。“上半年约20亩的桑葚收入还算可观,每亩收益2万余元。”一位头戴草帽、手拿铁锹的年轻人向记者介绍,“但受高温旱情影响,我们正在替换部分葡萄、猕猴桃果木。”

  这个年轻人名叫鲁德迅,是宣城市食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9年前,从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鲁德迅并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因为学的就是相关专业,我希望靠自己的知识与技术,生产出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带动地方老百姓共同致富。”鲁德迅告诉记者,怀揣梦想,他于2014年10月返乡创业。

  “种地是很辛苦的,俗话说‘三分靠种七分靠天’。”提及返乡创业的困难,鲁德迅十分感慨。

  2016年,一场洪水冲毁了鲁德迅的10多亩食用菌种植大棚和100多亩水产养殖区,损失惨重。“当时合伙人也扛不住压力,离开了。最难的时候,我也几乎坚持不下去。”鲁德迅说,他咬牙卖掉了城区的婚房,政府又帮忙申请到银行贷款,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鲁德迅的公司从创业之初占地100多亩的小基地发展为有260余亩种养基地、1600余亩合作种养基地、1200平方米深加工基地以及现有26名固定职工的农业企业,成为宣州区龙头企业、宣州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之一,并挂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创业不易,但成果很甜。”鲁德迅说。截至目前,他总共带动周边200多家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及水果种植,推广科技水产养殖5000余亩,培育推广青虾苗种累计2.5万公斤,引进果蔬新品种30余种。同时,鲁德迅申报种植养殖相关发明专利4项,已被授权发明专利1项。(记者 罗鑫 通讯员 吴慧娟)

  “让乡村变得更美好”

  9月24日上午,在池州市贵池区里山街道的黄精产业园,37岁的宋大伟正带领游客参观黄精种植基地。

  1985年出生的宋大伟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他去了北京国旅总部工作。2009年,他偶然发现了黄精销售市场的潜能,本可以留在北京的他辞去高薪工作,决定返乡发展黄精产业。

  “我的根在农村,回乡创业,让乡村变得更美好!”谈起理想,宋大伟语气坚定。

  回乡后,宋大伟不停往外跑,他考察了皖南的黄精和土特产,决定先做电商。他来到九华山经营一家土特产专卖店,主售礼品版九华黄精。

  几年下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令人没想到的是,宋大伟却突然将门店关掉,来到贵池区涓桥镇三友村种起了九华黄精。

  “批发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客户感受有落差。我想,不如走自产自销之路。”宋大伟说,“我要把产品源头和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抓好种植、销售两张网建设。”

  为了解决黄精原料问题,宋大伟和涓桥镇四联村“两委”班子探讨、考察后,决定按照“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第一次合作带动45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000余元,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辐射到周边12个乡村。

  2016年,宋大伟创建了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我知道,“企业越大,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宋大伟这样说。在政府的带领下,宋大伟通过发放荒山流转租金、吸纳贫困户进园区务工、推行黄精订单式种植、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保护价收购黄精产品、代销农副产品等途径,带领着周边农户大力发展黄精林下规范化种植。目前已建立6000亩黄精林下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周边455户脱贫户产业分红,每年分红增收550元,带动农户205人就业,每月增收2000元。同时,他的公司带动全市24家初加工厂投产,间接带动80余人就业。(记者 徐建 阮孟玥)

  “总想着回家乡一展身手”

  “一二三,起!”近日,在位于桐城市双港镇龙山村的秋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高温精养龙虾基地,该公司负责人严家武正指挥着工人捕捞龙虾。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高温养虾,高温季节的龙虾收购价格要比平时高。”严家武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还尝试自己培育龙虾苗,这样既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四季有虾出售。

  从“稻虾共养”到“高温养虾”“培育虾苗”,秋丰农业公司的龙虾养殖产业链日益完善。

  1986年,严家武出生于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外地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曾在江西一家食品公司担任副总一职。

  “从小在农村长大,总想着回家乡一展身手。”虽然漂泊在外,但严家武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2017年初,回家过年的严家武看到村里不少人在搞“一稻一虾”种养,并取得不错的收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严家武决定返乡养殖龙虾。

  2017年4月,严家武和朋友投资30余万元在嬉子湖镇承包了80亩田地。“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投放虾苗时间不对,没有赚到钱。”严家武说。

  后来,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上网查询资料、请教技术人员等方式“恶补”龙虾养殖知识,慢慢把自己锻炼成了“土专家”,公司的收益也持续增加。今年初,严家武又在双港镇龙山村承包300多亩的田地进行“稻虾共养”。截至目前,他在嬉子湖镇和双港镇共承包田地600余亩。

  严家武还不断与当地养殖大户、镇农技专家交流,探索新的“稻虾共养”模式。今年初,他开始实施“一稻一苗两虾”的新模式,即通过改善水质、科学管理等手段,一年能收获两季虾。

  “今年上半年,龙虾收成不错,预计今年亩均收益能有3000元左右。”严家武笑着说。如今,公司有长期员工4名,农忙时有10多名村民在公司兼职。(记者 陈成)

  “让我们的中草药走出大山”

  9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的八角塘村。一大早,当地村民徐晓娜和张军姐弟俩就来到了自家承包的山头,一头扎进药田中,进行桔梗、丹参等药材的育苗工作。但在两年前,眼前将近700亩郁郁葱葱的药田,却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山。

  “八角塘村以山地为主,多是沙土地。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只有一些老人,山场也就逐渐荒废了。”毛坦厂镇党委副书记夏如意说。

  从小在八角塘村长大的徐晓娜改变了这一现状。2009年,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毕业的徐晓娜,在外闯荡后,返回家乡毛坦厂开了一家药店,生意颇为红火,但在徐晓娜的心中,始终有种植中草药的念头。“看到老家的山逐渐成了没人管的荒山,总想做点什么。”徐晓娜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徐晓娜觉得在家乡创业的机会来了。2019年,徐晓娜的弟弟张军从部队退役回家,姐弟俩商量之后,一拍即合,2020年,两人在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

  “真的干起来,比想象中还要辛苦。我和姐姐每天都6点多就起床来基地,一边要开辟荒山,一边要种植、管理药材。”张军说,尽管辛苦,但部队锻炼出来的铁一般的意志还是让他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2021年,玄参等药材有了第一批收获,产值60多万元,姐弟俩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今年预计能有120万元的产值,明后年稳产之后能有340万左右的产值。”徐晓娜说。通过药材基地,八角塘村200多名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11户脱贫户在药材基地长期务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加大药园种植管理力度,并想探索药食同源,开发一些新产品,让我们的中草药走出大山。”徐晓娜说。(记者 袁野)


  • 来源: 安徽日报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