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传统监管模式存在的职责边界不明、一线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漏洞较多等问题,芜湖市创新开展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依托信息化平台、实行网格化监管、推进规范化执法,探索实施综合监管,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此项改革举措得到了中央编办、原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肯定,获得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
以理顺体制为核心,强化基层责任,推动监管重心下移。针对市、区两级部门监管职责雷同、执法队伍分设、监管执法重复等问题,按照分级负责、以区为主、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市级、区级和基层所(队)的市场监管事权,明确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的责任,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市级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市场监管执法的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和重大案件查处,日常一般性监督检查、执法由区级部门及基层所(队)承担。
以整合力量为重点,提升监管能力,推动监管力量下沉。坚持市、县(市)区机关瘦身与基层市场监管所强身相结合,依托基层市场所组建一支跨部门风险排查队伍,实施网格化日常监管,共同对相应网格内市场主体及相关事项进行监管与服务,实现“进一次门、行众家职、兜安全底”。改革后,市场监管所人员力量增加58%,监管任务较重的所力量增加一倍以上;县(市)区市场监管稽查大队人员力量增加68%。
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延伸监管触角,推动监管范围全覆盖。针对应急、生态、消防等20个领域、212个易见易发的风险排查事项,统一纳入综合监管范围,切实解决“管得着、看不见”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将市区划分成3796个市场监管网格,组建285个市场监管网格小组。每个网格小组配备3-4名网格员,其中至少2名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和1名专职网格员,共同对监管范围的市场主体进行日常巡查,当场劝导改正轻微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提高监管效率,推动监管精准化。建立集信息归集、事件调度、执法管理、主体预警、电子地图、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市、区各监管部门设平台PC用户端,每个网格员配备手持移动终端。各部门监管信息互联共享,将所有市场主体的信息全部归集到信息平台,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网格员日常巡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一键上传”,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统一受理,自动分拨至有相应执法权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查处,处理结果再反馈到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闭环式管理。目前,累计发现上报平台21.2万多个问题,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以多元化协同共治机制为保障,强化监管效力,推动监管长效化。依托“皖事通”平台,畅通政府与市场主体沟通渠道,将群众投诉举报和网格员巡查上报的消防、食品安全等初发轻微违规线索,实时同步流转至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相关执法部门,由市场主体按期自行整改,并将结果上报平台,未按期整改的,由行业组织督促整改到位,并由网格员现场核查属实后“销号”归档。通过创新社会多元共治机制,引入社会公众监督、市场主体自律、行业组织自治等力量,有效解决政府管理成本上升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芜湖调查队的调查问卷显示,近9成市场主体对此项改革工作满意,认为网格员一次上门检查多个事项,多层、多头、重复检查明显减少,切实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一些企业人员说,“以前各个执法单位轮番来检查,企业迎查的频次多、负担重,效果还不明显。现在市场监管网格员定期来巡查,问题摸得透、解决得快,企业负担也减轻了。”(吴正言)
来源:芜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