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发布日期:11-14 09:27:23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朱 卓

  近期,中小学校“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热议。

  课间十分钟是“中场休息”时间,孩子们就该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舒展下筋骨。但在一些学校,下课铃声响起后,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操场却静悄悄。原来,为了保证安全,学校不允许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卫生间不可以走出教室,课间十分钟安静地“消失”了。

  安全有序的课间活动,不能与“课间圈养”画等号。从学校管理角度看,的确“有苦难言”。如果有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互相打闹受伤,班主任、学校有可能面临家长的责难。确保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所以,“避免课间打闹造成事故”“保障课间活动安全有序”等理由看似充分,实则是借保护之名搞“一刀切”。

  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嬉戏玩闹、奔跑跳跃……是孩子释放天性、联络友谊的方式,也是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途径。紧张课程之余,让孩子轻松自在几个“十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堂。改变“课间圈养”现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家长携手合作。

  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日常安全教育和提醒,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事后第一时间通知救助等措施,以更精细的管理,回应家长们的安全关切。引导孩子们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为孩子们打造“独家定制”的十分钟空间。例如,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组织开展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跳绳、下棋等活动,既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又能保证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减少由于追打、嬉闹等引发的意外伤害事件。

  有些家长想让孩子拥有欢声笑语的课间,身心健康、阳光开朗地成长,但磕了碰了就要兴师动众找学校和老师麻烦。家长们要给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理解,在出现问题时应充分信任学校和老师,积极沟通,依法理性保障自身权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明晰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教育不仅要有“朗朗读书声”,也要有充满快乐的“嬉笑声”。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张弛有度,才是教育之道的“正确打开方式”。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13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