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科创名城再进位
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
发布日期:11-28 10:52:29来源:合肥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刘畅司晨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

  安徽创新馆

  近日,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3位,较去年上升3位。近年来,合肥科创资源不断“扩容”集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城市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

  全球科研城市排序合肥再进位

  通过分析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2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产出情况,并根据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文章份额,《自然》增刊《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给出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序。

  在这份最新榜单中,合肥排名全球第13位。去年底,《自然》曾发布“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在当时的排名中,合肥位列全球第16位。

  2021至2022年,中国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中的表现持续上升。在这份榜单中,北京仍居世界排名第一。其他进入前十名的分别是纽约都市圈、上海、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湾区、南京、巴尔的摩-华盛顿、广州、东京都市圈和武汉。

  我国另有5个城市跻身全球前20强,除了合肥(第13位),还有杭州(第16位)、天津(第18位)、深圳(第19位)和西安(第20位)。这意味着中国共有10个城市居全球科研城市前20位。

  《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增刊还显示,地球和环境科学研究,包括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相关的研究,正在帮助中国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中排名快速上升。

  科研“硬实力”奔向“应用场”

  《自然》增刊在分析领先科研城市关键驱动因素时曾介绍,高水平大学、机构和人才的聚集、一流科学仪器和设施的获取、政府对科研的财政支持等都是重要因素。

  当前,合肥科技资源正不断集聚,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众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合肥科创资源正不断扩容。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多达十余个,同时,正高标准建设面积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深空探测、认知智能、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等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研究院建设运行。一系列高水平大学、机构、设施等塑造出强大的研发实力。

  在科技创新支持上,合肥一向坚持“只要值得、一定舍得”。2022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469.5亿元,同比增长18.9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91%,位于全国城市前列。

  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今,合肥已与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全国大学大院大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48个,累计孵化企业超1300户。与此同时,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捕捉可转化成果近4000项,推动新成立企业555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记者获悉,今年合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首次突破了1万户,预计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今年将突破8200户。

  ·本报记者 刘畅司晨 文 杨锋 摄·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