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寒冬时节,走进安徽一些乡村学校,留给记者的便是这一印象。近年来,安徽各地立足实际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活动形式,开设运动类、艺术类、文化类创意课程,以特色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机器人课程
点燃科技梦想
在今年8月举办的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北京)中,潜山市源潭中心小学学生胡舰、张扬云朵(女)组成的战队,经过激烈角逐,荣获ENJOY AI小学组一等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竟然就发生了!”潜山市源潭中心小学校长王立业骄傲地说。
源潭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娃娃。农村娃娃在国际机器人赛场上拿了大奖,看似魔幻的剧情,让人有些意料之外,却也并非无迹可寻。潜山市对科创教育非常重视,从2020年开始拨付经费鼓励全市各个学校开展机器人教学,并在项目学习、场地建设、队伍组建上给予政策支持。
“微机课是学校的必修课程,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编程教学,并引导热爱机器人科技的孩子加入机器人社团。”源潭中心小学老师朱国兵告诉记者,学校并没有因为是乡村学校,而在素质教育建设上被忽略。学校建有专门的功能室,还配置了专用器材,老师也接受了专业培训。
记者在学校里看到,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机器人的编程、制作、拼装、紧固……大家在学和问中忙起来,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相继“上线”,在大家眼前执行各种动作。“现在,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社团就是机器人社团。通过学习机器人,能够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创新思维,让孩子们自信勇敢地向前奔跑。”朱国兵说。
近年来,潜山市中小学在全国、省、市级的多项机器人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将在普及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争取资金建设一批科创教室,开展优秀管理员经验交流和帮扶学习,将科创教学内容纳入课后服务内容,培养孩子们的科创兴趣。”潜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涂有利表示。
同样,在南陵县,机器人编程成了不少乡村学校的特色课程。
10月28日,ENJOY AI2023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暨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安徽选拔赛在南陵县开赛。许镇镇中心小学有8位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3D项目,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取得不错成绩。
许镇镇中心小学是南陵县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心学校,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机器人编程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工程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开发了MakeX Starer(主题:零碳行动)课程。“课程由校内老师和校外聘请的专业老师共同开展,学生凭兴趣参与社团活动。”许镇镇中心小学校长谢国强告诉记者,开展机器人等社团活动,不仅可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规则意识等综合素质。“今年学校有9支队伍参加了在浙江乌镇和山东烟台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乡土味”教育
传承非遗文化
相较于“科技感”的机器人,“文艺范”的文化项目在农村校园里也很受欢迎。
“我们利用学校少年宫这一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谢国强告诉记者,诸如糖画、舞龙、旱龙舟、青铜泥塑等非遗社团活动,学生很喜欢。
每到周五下午,在学校泥塑教室,美术老师程薇会给学生们上泥塑课程。老师讲得仔细,学生听得认真。一名学生说:“我非常喜欢做手工,因为这个非常解压,非常好玩。”
开设泥塑课程,让孩子们在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收获。“通过开设泥塑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东方美学,受到艺术的熏陶。”程薇说。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如何探索开发出一批乡土文化浓郁的特色课程,让乡土文化浸润课堂?在全椒县二郎口镇,当地学校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我们把地方非遗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社团特色。”二郎口小学校长孙礼明介绍,学校与镇文化站合作,将《五马破曹》《八朵云》《手狮灯》等非遗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建相关表演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表演活动,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今年5月20日,二郎口镇举行第三届龙虾采桃文化旅游节,二郎口小学课后社团非遗节目《五马破曹》受邀参加了开幕式演出,为文化旅游节增添了一抹缤纷的色彩。
“二郎口小学作为二郎口镇非遗文化的传习基地,把非遗文化送进课后延时服务当中,既有助于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非遗,也能丰富学校教学内容、促进孩子更愉悦地成长。”镇文化站站长桓永峰告诉记者,目前,“遗韵二郎”已成立“五马破曹”少儿表演队,并吸收青少年14名,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村(居)”活动60余次。
均衡化发展
办好乡村学堂
近年来,安徽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作为智育提质行动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统筹推进,各地各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
不过,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在打造丰富完备的课后服务和多样化的素质教育上还面临一些挑战。
“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着生源减少、教师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孙礼明告诉记者,就拿二郎口小学来说,学校有近300名学生,教师28名。“但学校还没有专职美术教师,一些活动的开展多是其他老师兼职或借助校外力量。”
谢国强也直言,当前乡村素质教育普遍面临比如师资力量、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以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了缓解师资不足问题,我们近年来靠着整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志愿者等各方人才力量,才开展了糖画、泥塑、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但对于一些小规模学校很难保障。”谢国强说。
记者注意到,去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措施》,采取10条措施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督促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发展课后服务师资等,并从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落实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准入退出机制、用好校外优质资源等方面提出落实推进要求。目前,全省16个省辖市全部出台课后服务参与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办法、补助标准,120个县区(含功能区)全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4838所学校结合校情学情均制定“一校一案”,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
“下一步,教育部门将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同时,丰富服务内容,坚持‘五育’并举,指导督促各地各校拓宽课后服务渠道,破解资源难题,促进校内外教育相互补充;稳步推进线上服务,实现课后服务资源城乡共享、区域共享、校际共享。”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李明杰 李浩 通讯员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