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的科创力量迅速发展,从“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到“低空经济”“量子信息”,这座曾经以“煤粮钢”出名的城市正全面转型为科创之城。
在2012年,合肥全年经济总量尚不足5000亿元,如今仅2024年上半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便已达到6135.44亿元,同比增长5.5%。
“不沿江、不沿淮、不靠海”的合肥以独特的产业投资方式和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弯道超车”,“合肥模式”成为地方政府学习样本。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8%,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7.3%,逻辑芯片、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72.8%和25.1%,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近期,记者来到合肥,实地走访合肥多家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深度探寻合肥的科技力量,试图解码合肥的增长秘诀。其中既有代表未来科技的量子技术和核聚变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简称:CRAFT),也有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兴起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000多家外资企业在安徽扎根,92家境外世界500强在安徽设立192家企业。
走进大众安徽的汽车工厂,仿佛踏进钢铁丛林,无数机械臂挥舞,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此诞生。该工厂总占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占地约14万平方米的车身车间配备了约1200台机器人,是大众汽车在华工厂中自动化率最高的车间。
此外,大众汽车集团也于2023年在合肥建设了德国总部之外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
汽车产业是安徽的核心产业。今年1~8月全省汽车产量211.61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93.74万辆,均位居全国的第二位;分别同比增长44.84%和81.59%;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33%和13.3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3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
以整车制造为链主龙头,目前安徽已汇聚了超1400家知名汽车企业,构建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整车—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完整产业格局,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可以快速实现全面配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和供应链韧性。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供应链企业积极转型,扩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
调研当天,记者来到合肥恒信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曾长期经营燃油车汽车动力系统的零配件,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恒信动力也开发出电子油泵、电子双联泵、电子驻车执行器、电子换挡执行器等一系列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
“公司电子油泵等产能正在爬坡,来自主机厂的订单充足,主要销往奇瑞、吉利等国内主机厂。”恒信动力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以投带引”布局未来产业蓝图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投带引”发展模式,即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据悉,合肥国资依托合肥建投、合肥产投、兴泰控股,通过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科技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均实现了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
通过政府精准的资本配置,“合肥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特别是在押宝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中获得了可观回报。
目前,合肥重点布局三大量子产业,即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依托量子国家实验室,实施“量子城域网、超量融合”等应用工程,聚力打造“量子中心”。
调研当天,记者来到国盾量子,该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量子科技A股上市公司。在展厅一隅,陈列着“祖冲之二号”同等规模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硕大的装置颠覆了常人对计算机的固有印象。
“2023年5月,基于自研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的云平台上线,公众用户可使用和”祖冲之二号“算力等同的机器来研究各类量子算法。”国盾量子有关人士介绍。
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到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再到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已然成为量子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双高地”。
根据最新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合肥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纽约,全国第1位。
截至目前,合肥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培育了以国盾量子、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中电信量子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4个。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当前,合肥正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芯屏汽合”指芯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急终生智”则指应急安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目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3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4、省会城市第2。
在集成电路方面,合肥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吸引了长鑫存储等450多家龙头企业入驻,构建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核心工具及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晶合集成已发展成为国内第三、全球前十的晶圆代工厂,长鑫存储不仅填补了国内DRAM市场的空白,还推动了合肥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新型显示方面,合肥引入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康宁玻璃等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形成了从玻璃基板、显示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上半年,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4.2亿片,同比增长50.1%。
鉴于AMOLED面板市场规模不断提升,8月29日,合肥国企与维信诺合作投资生产线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力争于2024年内开工建设。
在人工智能方面,合肥依托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据2023年赛迪智库研究报告,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位。
目前,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2400多家,构建了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技术、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以科大讯飞为首的企业在教育、汽车、智能硬件等多个业务领域均取得了显著增长。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