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专家:人才需求增长,建议“校企共建”培养专业人才
安徽多所高校开设“双碳”相关专业
发布日期:07-08 16:21:52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浏览次数:作者:张梦怡

随着高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公布,填报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成为眼下家长和学生关注的新焦点。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激增。

在我省的众多高校中,开设了哪些与“双碳”相关专业?招生和就业前景如何?今年还有哪些专业是热门且值得推荐……7月5日,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老师以及安徽省人力资源协会专家。

本地高校重点聚焦“新能源”

安大、合工大均设“双碳”专业

目前,“双碳”相关的有十大专业,分别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电动载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而在我省,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相关专业,聚焦新能源偏多。

记者调查获悉,目前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大学均开设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开设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安徽工业大学则开设有“氢能科学与工程”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总体看来,我省高校“双碳”专业重点聚焦“新能源”行业。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中国科技大学虽然没有专门的“双碳”本科专业,但其建有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双碳”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推进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节能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获批国家首批“新能源”专业

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合肥工业大学的“双碳”专业来自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与之相关的专业名称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如龙教授告诉记者,该专业自2010年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当时正是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向国家申报了这个专业,它也是我们国家获批的首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每一年,这一专业都会招收两个班约90人。“从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填报的第一志愿来看,新能源专业一直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专业。可见其对家长和学生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周如龙表示。

此外,该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较高,可以达到50-60%。

安徽大学材料工程系系主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李鹏老师表示,该专业同样开设于2010年,2011年开始招生。从招生人数来看,是逐年递增的。“2011年招生时,只招40人,但随着国家对‘双碳’的重视,2021年到2022年已经增加到95人,今年计划招生100人以内。”

就业:专业方向与合肥产业链息息相关

采访中,记者发现,安徽本地高校开设的“双碳”专业发展方向多为化学电源、新型光电材料及器件、太阳能等,而毕业后就业的单位更是与合肥的新能源汽车、芯片、节能环保等产业链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这些本地高校培养的“双碳”相关毕业生可以直接向合肥相关企业输送。

杨健是合工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0届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再次选择回到合肥就业。

为什么再次选择合肥,这位山西小伙告诉记者,“大学四年对合肥的感情很深,合肥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杨建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所学的专业与合肥的产业关联度紧密。“我现在从事的是半导体设计,特别是车载芯片的设计,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合肥对这一块产业有着清晰的布局,且非常重视新能源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与我职业规划很契合。”

专家:建议“校企共建”培养专业人才

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双碳”人才的缺口较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曾公布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

自从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后,对“双碳”行业的人才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猎聘网此前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

“全国目前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21个与‘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安徽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胜认为,“双碳”会和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成为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此外,“双碳”专业都是理工科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式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相应的需要配置各类实验室、实验器材以及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指导老师。王永胜建议,本土高校和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建立起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

此外,除了“双碳”之外,今年还有哪些专业是热门且值得推荐的呢?王永胜表示,AI人工智能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养老管理等都可以重点关注。其中,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养老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对于中国老龄化这一战略课题,值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记者 张梦怡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