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你被“贩卖焦虑”了吗?
发布日期:07-19 09:06:48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王 嵌

       贩卖“暑假焦虑”之风,当刹!董一帆 绘.jpg

贩卖“暑假焦虑”之风,当刹!     董一帆 绘

       

       最近一段时间,大量以“暑假最可怕”为题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加剧着家长焦虑的情绪;前不久,“90斤只能穿XL码衣服”“女装比童装还小”频上热搜,引起不少年轻人的“身材焦虑”……

  在互联网时代,“贩卖焦虑”是一种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商家和博主利用平台算法制造“信息茧房”,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更多流量和关注。在看似“为你着想”“为你好”的外衣下,皆是“无利不起早”的生意经。

  好好的暑假,怎么就“最可怕”了?

  “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两个月时间差距就拉开了。”

  “二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如果不做这件事,孩子开学就会被碾压。”

  “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

  ……

  视频中,一些所谓的“资深老师”一本正经地提醒家长,暑假是学生拉开差距的关键期,要重视。在家长开始产生担心和不安的时候,这些人就开始卖书卖课。视频套用同一个文案,流水线生产,覆盖全年龄段学生,病毒式传播,轮番轰炸,直到有人“上钩”。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郑诚告诉记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其实就是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孩子还不够好,要去做到更好,所以才会想要不断花钱花精力,让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这也是“暑假最可怕”类视频“险恶用心”所在,猛击家长痛点,削弱家长的判断力。家长们为了缓解焦虑,只能埋单。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于7月至8月在全国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3年暑期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强调,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培训机构和媒体不得违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宣扬“暑期最可怕”“暑假是第三个学期”等错误概念,不得制造或炒作教育焦虑。

  如何过好暑假,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好的教育,绝不是通过贩卖焦虑,“绑架”家长盲目“鸡娃”。可怕的不是暑假,过度营销、夸大、恐吓式地贩卖焦虑才真可怕。

  而如今,贩卖焦虑的现象弥漫在各个平台上。“时代抛弃你,你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做到26岁博士毕业,还结了婚生了子?”这一类的标题和内容总是出现在朋友圈或者短视频平台中,让焦虑来得猝不及防,不免让人们产生对生活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害怕和担忧。害怕吗?担忧吗?那么,下单吧!

  贩卖焦虑,有套路!

  从心理学角度说,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它无处不在。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会难受,会试图寻找各种方法来缓解。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焦虑是毫无用处的。郑诚告诉记者,一些焦虑情绪平时无伤大雅,在感到焦虑之后,大脑会分泌一些物质,促使人们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研究表明,中低水平的压力和焦虑可以让人保持比较高的做事效率,大多数人的焦虑水平并没有达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但在贩卖焦虑的语境里,就不一样了。郑诚告诉记者,贩卖焦虑是有目的的,是先人为制造焦虑,之后用贩卖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抵消焦虑。简而言之就是,“先造一个问题,再卖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贩卖焦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商家讲述极端案例,夸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们在差距下直面自己的弱点,容易陷入对自我预期的怀疑,负面焦虑情绪就会放大。另一种是,自媒体账号有意打造人设,强化痛点。记者打开某社交平台,输入关键字“减肥”,立马出现很多相关的贴子。相同的问题,生活博主说早餐欧包加冰美式,可以健康减肥;健身博主说减肥要减少碳水摄入,补充蛋白质;健康科普博主视频里基础代谢、胰岛素抵抗、皮质醇各类专业词汇层出不穷。这些博主的评论区、主页橱窗中,基本都能找到欧包、蛋白棒等商品。总之,带什么货,就输出什么“干货”。这两种形式都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归因,用固定公式搭配不同商品,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制造需求,不论是“年龄焦虑”“财富焦虑”“学历焦虑”“职场焦虑”“就业焦虑”,都能由一个“特定的商品”来解决。

  为什么商家的套路能成功呢?郑诚表示,完全虚假的东西,人们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但半真半假的内容就增加了难度。商家的话术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真实的,比如减肥是为了健康,健康对身体确实很重要。这些内容迎合了网友的心理,但是商家把“挺正常”的东西,加了量加了程度,网友就会被吸引过去,却又很难辨别程度上的不妥。

  那么,对个体而言,如何不被贩卖焦虑?首先,明白套路,理清思路。商家和自媒体的广告和内容,博了眼球、传递情绪、贩卖产品、收割流量,从制造焦虑到“完成交易”,一个完整产业链条。识别出来套路,就可以冷静分析自己真正的需求。其次,是很重要的一环,要认识自己,建立内在的开放系统。毕业于厦门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毕业近3年,有时候刷视频看到很优秀的人努力考研上岸,会有‘学历焦虑’,当看到别人的成功,也会因为自己绘画技术停滞不前而焦虑。我的解决办法就是苦练画技,尝试不同画风,让自己感受到进步。”不断尝试、不给自己设限,保持内在的一个开放系统,以科学的精神、良好的心态、理性务实的方式对待问题,去对抗贩卖焦虑的套路。

  贩卖焦虑的现象,得治!

  如今,贩卖焦虑越来越套路化、模式化,商家和MCN机构(即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的机构)瞄准公众普遍焦虑的短视频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这次是“贩卖教育焦虑”的暑假可怕,下一次遇上社会热点,换一个主题又来收割流量。此类短视频屡见不鲜,证实了相关平台把关的缺失。

  视频平台作为短视频内容的主要发布和传播渠道,不能只为了流量和利益,就对这些贩卖焦虑的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平台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不良信息,提供更多高质量、正能量的内容。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应只是检测用户喜好或推流的工具,而应该运用到推动内容提质升级,加强内容建设、平台建设、维护好的网络环境的赛道上来。

  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也是互联网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日常监管,对于那些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进行处罚和整治,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视频制作者、自媒体内容生产者的监管,规范视频制作者生产行为。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包括限制违规行为获利,对多账号联动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等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取消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同时,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对于利用签约账号联动炒作、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MCN机构,网站平台应当采取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

  暑假当然不可怕,“穿不上XL码”“30岁之前没有年薪百万”同样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焦虑牵着鼻子走。贩卖焦虑乱象,得治。相关部门和平台应携手为网友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而个体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商家的贩卖焦虑套路误导。(记者 王 嵌)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