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加强和深化,而且对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近期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深刻把握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加强和深化,而且对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历史逻辑
爱国主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所依存的国家真挚情感的集中表达。人的社会属性和国家的历史属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下,爱国具有相应的具体内容。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生存发展史中,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交融在一起,使中华民族日益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爱国主义传统也由此获得新的思想内核,即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曾在世界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几近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华儿女虽长期接续奋起抗争,但因种种原因,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先后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世界大势和国家命运,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正如历史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国家命运、人民幸福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顽强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和流血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亿万人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这一伟大斗争进程,从改天换地的历史变迁中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知和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水乳交融,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自然与社会、传统与现实等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道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于初心使命,带领人民群众在困难挫折中勇毅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往积累的物质、制度和思想等条件基础上,我们党以非凡政治勇气和智慧带领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刷新并日益深化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国家命运、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幸福更加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我国在新阶段各领域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民族精神进一步振奋,中国人已能用自信的目光平视这个世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强盛的见证和对幸福生活的深切体验,使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早已成为时代强音。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逻辑
在唯物史观看来,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一经产生,就因其具有阶级性、公共性、历史性等属性而与社会成员发生经济、政治、文化及安全等全方位的联系。每个社会成员自出生起,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都会或深或浅打上国家的烙印。基于这样一种近乎天然的联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的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发展出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即爱国主义传统,并体现在人们的情感、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中,表达着人们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深刻认知,特别是对国家的认同、尊崇和依恋。实际上,社会成员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传统作为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人们对社会成员与国家间复杂关系特别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精神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不同,人们对国家的情感状况及其相应表达方式自然会有差异。一般说来,国家作为共同体,其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认同的基础上,因而,国家总是力求以各种有效方式激发社会成员的爱国热情,并维系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物到社会主体、从精神文化到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社会制度到变革实践等,都可能成为激发爱国热情的理由,也都可以作为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担当精神的根据。然而,社会成员能否产生爱国热情,能否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并非单方面取决于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本质上要看社会成员能否从自身与国家关系中有获得感,即能否获得有利于生存发展的权利和尊严。在现代国家及其发展中,政党在国家和社会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执政党及其社会基础则与国家在性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高度一致。当政党从根本上代表社会利益时,政党的主张包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和所引领的国家发展道路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显然,如果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认同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知得到统一,国家发展就会更加顺畅,爱国主义就更易于落到实处。
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方向,因而必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然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具体内容而言,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既具有爱国主义的一般特性,反映了在不同阶段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共同情怀,又具有中华儿女处理自身与国家关系的具体特性;既根植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又特别彰显了近现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真挚情怀、思想成果和奋斗牺牲精神;既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先进性特质,又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现实条件和奋斗目标。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体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既是对近现代以来爱国主义本质内涵及其实现方式的历史总结,又是对当下与未来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提出的具体要求。爱国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高度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提供了强大动力。
把爱国情怀投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集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群众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实现。显然,只有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我们的爱国热忱才能落到实处,而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我们的爱国情怀才能贴近国家发展脉搏,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离开了这一基本原则要求,爱国意愿必然陷于空泛的误区,易于导向历史虚无主义泥潭,最终偏离国家民族发展的主航道。
增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先,应深刻认识,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初心使命,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就会丧失根本政治保证。其次,应深刻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所取得的成就,深刻验证了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应深刻领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超越西方传统现代化的弊端。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需要并能够解决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发展等重大发展问题,从而超越西方传统现代化各种固有弊端。当前,我们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应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本职岗位上体现责任担当,以理性自觉和实际行动将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伟大实践中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系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8K036H07202402]成果)
作者:高锋 苏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