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重归生活教育:为孩子的人生打开一扇窗
发布日期:11-25 11:19:39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作者:

在近期《知心姐姐》杂志开展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孩子们的烦恼基本都聚焦于学习,变得有些扁平而单一。比如“学习压力太大了,不想去学校”“家长只关心成绩,学习是他们唯一喜欢聊的话题。”“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成绩都上不去”……

一位教育者的话让人深思:现在不少孩子的生活没有一点儿缝,除了睡觉就是学习,一整天的时间无缝衔接。但是如果没有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孩子们失去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空间,缺少社会交往和与人建立关系的机会,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对未来的渴望和梦想,甚至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走得长远、走得稳健呢?因此需要迫切呼唤生活教育的回归,让孩子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弹性。

生活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鼓励孩子在生活的体验与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成长,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家庭和学校开展生活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生活教育要在体验中完成。司马光曾经说过:“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教给孩子们的书本知识是平面的,让孩子们去体验生活,知识才会变得立体,才能融进他们的血液,变成他们的能力和人生财富。陶行知先生也倡导“教学做合一”,只有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和创新。

现在有不少孩子可能学习成绩很好,却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懂得人际交往,更不关心社会变化,这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缺乏体验和锻炼机会不无关系,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武汉男孩的家庭。每年暑假,爸爸都会带他到农村去做社会实践。他将每次的实践经历总结后写成一份关于中国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这段经历中,男孩学会了用镜头捕捉生活,学会了和农民交谈,学会了独立思考,知道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和自己的生活不一样……男孩也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这就是经历和体验带来的成长。

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多给孩子们一点儿空间,多和他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广阔的世界中,激活他们的生命力,孩子也自然会更有人生的动力。

二是生活教育要激发孩子的探究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对于“学问”这个词,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善于发现问题不容易,能提出好问题就更难了。如果能针对问题不断追问,孩子离真正的学问就近了。而这种探究的欲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更多来源于朴素的生活,大人要善于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孩子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经常被忽视的细节问题,例如“黄瓜是绿色的,为什么叫黄瓜呢”“鱼是怎么眨眼睛的”“狗为什么喜欢摇尾巴”“如果地球灭绝了,人类要移居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在大人看来可能很幼稚,但恰恰是基于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成本很小却大有收益。鼓励孩子的探究欲,不仅扩展了孩子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培养他们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是生活教育要在环境中进行渗透。生活教育不用过于刻意,应融入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和孩子常见的环境中。比如学校里的展示栏、生物角,家庭中的小书架、大鱼缸、照片墙……好的生活教育应该“让四壁成为多孔的海绵”,让孩子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和对生活的态度。环境不仅仅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孩子是家庭教养模式的产物,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孩子。陶行知先生说过:“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父母只有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健康、和谐、上进的生活环境,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

而好的生活教育,如同在孩子的生活中打开一扇窗,让雨露滴进孩子的心田,让阳光照进孩子的生命,让新鲜空气激发他们的活力。让孩子在美好的环境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担负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作者:祝薇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13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