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档案:程夕兵,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2014年起,他开始承包村里土地,带领家人规模化种粮。眼下,他与妻子、小女婿一同经营着近700亩农田和一个拥有20多台农机设备的农机大院。
眼下正值秋收,程夕兵分外忙碌:忙着收割,忙着晒粮,忙着谋划秋种事宜……
丰收的喜悦荡漾在程夕兵的脸上。当记者表示想听听他家种粮致富的故事,他欣然同意。“这十年我家最大的变化,就是全家人逐步认同种田是份体面的工作。”程夕兵快人快语。
为何有如此感言,程夕兵解释说,2014年,村里有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不愿种田。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他舍不得让土地抛荒,便尝试承包了部分闲置耕地。当时,家人不太赞成。今年6月,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对全国种粮大户提出多种粮、种好粮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回信,也让我们全家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倍感自豪!”程夕兵说。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小岗村的土地,程夕兵一家人就已忙碌在金灿灿的稻田里。
“我家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今年,虽然受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纯收入仍然可望达到四五十万元。”程夕兵告诉记者,2014年刚刚起步,投入较大,亏损;2015年起,扭亏为盈;2016年,家庭纯收入达到20万元;2020年、2021年都是丰收年,收入更可观。
令程夕兵一家人觉得体面的远不止收入的逐年递增。“没想到种了大半辈子田,竟然与农业科技结了缘。这不,我家种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程夕兵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过去种田全靠人力,现在种田,喷洒农药有无人机,育秧有育秧工厂,插秧有插秧机,收粮逢雨还有烘干机。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小岗村的土地已经治理了90%以上,小块田变成大块田,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涝能排、旱能灌。遇上自然灾害,还有农业保险护航。
8年来,程夕兵流转的土地从90多亩扩大为近700亩,不仅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机收率也达到100%。他家农机大院里的20多台设备还同时为乡亲们提供社会化服务。
“种粮越种越有奔头!我家小女婿也加入到种粮队伍,农机设备现在几乎都由他来操作。”说起种粮后继有人,程夕兵更是一脸的幸福。
程夕兵的小女婿周地帅是位“90后”,汽车工业学校毕业,几年前放弃城里工作返乡种粮。“当个新农人,我感觉很体面!”面对记者的采访,周地帅动情地说,小时候,爷爷奶奶一直告诫他“三百六十行,行行比种地强”,因此他从未想过长大后当农民。起初选择务农,主要是心疼岳父母,种着种着就爱上了土地。看着身边有土地抛荒,就心疼得不行,想拿过来种。
如今,程夕兵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大代表。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他还作为农民代表应邀参加县里组织的座谈会,为当前农业生产建言献策。“粮食种得好,同样有大出息,有面子。”程夕兵经常跟子女这样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程夕兵领着记者参观了他家的稻田。秋日的田野,遍地金黄,稻穗飘香。漫步田间,程夕兵抓起一把稻穗,微笑着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点评:
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均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举措,目的就是要“让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始于希望,结于丰盈。愿农民兄弟的每一份辛劳都有金黄的收获。
■ 记者 周连山 吴永红 韩文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