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从四个维度推动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发布日期:02-14 09:16:56来源:华声在线
浏览次数:作者:李元敏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2024年以来,教育部发布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明晰了职业教育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的努力方向,将有效推动各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有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持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又精通教育规律,既有过硬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规划设计,构建科学评价体系。2019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等文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此,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认定、考核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其中,尤其是要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教师特点、专业特色等因素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比如针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设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学术能力要求强”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厘清教师队伍权责利、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积极性。
聚焦新的要求,推动教师转型发展。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新专业纷纷出现,引领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专业渐渐过时,被市场淘汰。面对产业升级与专业变革,职业院校教师不主动“求新”“求变”,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比如,财经类专业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与之不能适应的教师将难以胜任岗位。为此,从管理角度来看,应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激励,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顺应科技创新趋势、紧跟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转型发展,积极投身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实践,及时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最新知识和技能融入教育教学,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形成教学、科研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注重各方联动,建立多元培养渠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多元多方参与。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形成由政府牵头,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格局。为此,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组建区域职业教育人才集团,形成主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监督者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合力。首先,完善价值链。通过政府、企业和行业的深度参与,满足投资者、培养者、合作者的共同需求,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其次,采取合作培养模式。将“双师型”教师引入企业、园区、社区等,深度融入产业服务。最后,强化多方监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应构建学校、企业、行业、政府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对“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及成效的全面监督和评估,以提升建设成效。
推动深度融合,在主动服务中培养人才。“双师型”教师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服务、学校与企业的重要桥梁。职业院校教师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前提下,应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能力禀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在融合服务中积累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要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使专任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时有实招、出实效。对那些认真参与社会服务且富有实效的专任教师,应给予相应激励。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真正有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他们的课堂才真正有水平、有魅力,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体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教师是最核心、最积极的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持续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治校的核心位置,在职责使命、眼界格局、技能水平、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把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往行家里手方向培养,建立完善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持续有效对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持续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从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作者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