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发布日期:03-01 08:59:37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晋浩天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蓝图已绘就,但真正做好“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人才不愿扎根农村的“离农”倾向,成为制约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及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之一。

广大乡村如何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青年人才?人才“离农”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1.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

“很多同学毕业后都不吃农业这碗饭。”周霞去年从一所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现在却从事着与农业毫无关联的销售工作。在她看来,“学农业的大多都不会,也不愿意种庄稼、当农民”。

“为什么?”记者问。

“回到农村多苦呀,收入也少。”周霞说,现在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多,择业面更大,“就像同学所说,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考进了城里,当然不肯轻易再回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范双喜在调研中同样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介绍,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涉农职业院校或专业毕业生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群体“离农”现象仍较为突出。“尽管涉农院校有培养能力,但学生选择涉农专业的人数不多,即使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下学习了涉农专业,但很多又通过转专业、升学等方式离开,毕业后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后继者培养乏力,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国家开放大学中职教学部副教授朱佳萍亦有同感。她认为,由于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薪资水平偏低、职业上升通道不畅,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本行业的意愿不高,大部分学生最终到不了建设乡村的“主战场”。

“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卢晓慧分析,由于招生困难,涉农职业学校数量与招生规模逐年萎缩,学校迫于生存,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停办农科专业,农学特色淡化。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较10年前减少了300多所,且呈下降趋势。“即便是升格或合并的学校,很多也面临农业学科体系被分割、涉农专业地位边缘化、投入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基层整体工作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一些涉农岗位的招聘有学历‘门槛’而无专业设定,导致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具备竞争力,影响他们到基层一线就业的积极性。”朱佳萍指出。

2.“学农要吃很多苦,但前景广阔”

学农真如学生预想那样没有前途吗?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农场主周萍萍却认为恰恰相反。

45岁的她,在上职校前便已经种植了多年葡萄,“都是靠经验种植、管理、销售。后来,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解决生产中经常会碰到的技术难题,如品种和种植方法更新、新技术应用、肥水管理等。”于是,2019年国家出台高职扩招政策后,她抱着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马上报考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三年时间,我不仅引进了葡萄新品种,用上了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等,也学到了农场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如今,我种植的‘阳光玫瑰’连续三年获得嘉兴市葡萄擂台赛金奖。”

“学农、从事农业工作,的确要吃很多苦,但前景也真的广阔。”在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的学习,让周铁吨学会种植蝴蝶兰。现在他已在山东菏泽老家盖了12个棚,年景好时,一年能赚六七十万元。“村里十来个人在我棚里种蝴蝶兰,不用出村就能挣钱。我还挺自豪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感受有数据佐证:《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工作三年以后,学习农业类的高职毕业生月收入优势更明显,月收入可达6292元,相较于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603元,涨幅可达74.6%,排名高职专业类第五名。

“事实上,农村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为各类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创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范双喜看来,相比文化水平低、能力较弱的农村本地劳动力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识、高技能人群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是乡村振兴非常需要的人才:“他们懂科学栽培方法、数字化运营手段,从事农业行业有前途、有后劲,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行者。长期扎根耕耘,许多毕业生都能成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

3.营造适宜环境 实施“定岗定编”

“职教不进村,乡村难振兴。但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简祖平呼吁,优先营造留住乡村振兴人才的人居环境。“我们应改变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创造足以媲美城市的基本生活、娱乐、锻炼等诸多方面条件。建议国家从涉农建设项目中拿出相应比例资金,按照中心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人居环境。在农业主产区的乡镇集中地,规划高水平民宅,鼓励年轻务农者集中居住,吸引有志向的年轻人回去,解决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问题。”

在简祖平看来,“定岗定编”是破解人才“离农”问题的关键词。他认为,要实施以“定岗定编”就业为导向的就业鼓励政策,培养振兴乡村“后继者”。“解决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难题,可以考虑对乡村振兴工作贡献突出的返乡创业毕业生,优先推荐担任乡村干部。各地可确定带有事业编制的农村基层就业岗位数量,并按照一定比例优先录用应届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后优先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解决‘招不来’‘用不好’难题,则应在县市层面,特别是面向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单考单招,定向培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吸引学生就读涉农专业,提升生源质量。”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于波建议,加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为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涉农类专业,建议对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学费减免补助,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广大学子学农为农,投身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涉农专业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5%~20%,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可考虑设立毕业生在农业行业就业创业的特殊人才基金。农业行业薪资水平相对偏低,提高农科毕业生投身农业的积极性,就需要为在农业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特殊领域就业津贴与创业补助。”朱佳萍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制定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补助及配套支持政策,围绕乡村振兴优质校优势涉农专业教学能力提升,配套建设全链式教学、科研、生产、实训、技术推广与示范高度集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训基地。

“此外,还可尝试组织实施优质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积极鼓励政、行、校、企多元链接、多边合作,共建共享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内外联动、一主多元的农科人才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于波最后强调。

(记者 晋浩天)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