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在生活教育中聚焦需求、促进成长
发布日期:12-05 09:36:17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

近期,众多媒体关注报道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的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课程涵盖内容五花八门,例如租房注意事项、学生证的作用等35大类。

此课程的设置及受欢迎程度,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高校课程建设而言,“答疑解惑”是满足青年学子需求的“必备能力”。正因如此,“如何把握学生困惑”“如何构建教学话语体系”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研究课题,其本质是要实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呼应,而“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的设置,恰是以呼应学生需求开拓高校育人新视野的自主探索。

突破“预设”,以授课与问题的呼应提升师生关联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学期、一张试卷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应贯穿青年成长始终。教师如何“陪伴一程、影响一生”,让立德树人工作突破学制“预设”?如何真正让大学课堂成为师生关联的强有力平台,突破课堂的形象“预设”?生活教育课程将生活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将逻辑能力提升融入生活技能培养,将社会规律认知融入生活理念塑造,以全新的“教学形象”突破已有的“教学预设”,以授课与问题的呼应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度。

二者呼应体现在四个关联点:学生与教师生活的交汇、线上与线下思维的延展、专业与专业壁垒的突破、现实与理论距离的跨越。

第一,学生与教师生活的交汇。并非所有生活困惑都可进入生活教育课程,35大类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关注日常生活、职场入门、健康与安全和社交人际关系,明显具有“常规性”“流程性”特征,是学生与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经历。正如授课老师所讲,最初想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和常识十分缺乏。共性易于激发共鸣,生活交汇是“未来交流”的契机,意味着师生关联的广度提升。第二,线上与线下思维的延展。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带动生活创新,新的问题必然不断出现,如何延展育人链条?“大学生生活指南”课借助数字技术广泛传播,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指导教师随时在线,对于育人而言,意味着师生关联的长度增加。第三,专业与专业壁垒的突破。数字技术赋能不仅增加师生交流,更增加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当“生活技能”不再只是“八卦”的话题,而成为一门正式公选课程,就意味着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就医流程、做饭逻辑、出行方式等问题的研讨中,碰撞专业思维习惯,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联密度。第四,现实与理论距离的跨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同于普通学生社团活动,它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不仅学习行为过程,也分析行为逻辑,以研究性教学方式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关联的深度。“亲其师,信其道”,在课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基础。

突破“角色”,以规律对困惑的呼应提升育人融合力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大量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界对于学生自理能力、家庭教育作用、社会行业影响等的思考与讨论。这门课程的设置让我们意识到:生活教育的空缺可以转化为价值教育的契机。该课程的主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生活技能,也在于以规律对困惑的呼应为抓手,聚合各个社会角色的育人能量。

二者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过来人”的贴心引导。授课教师对大学生而言是生活上的前辈、知识上的师长,也曾经历过生活里的种种困惑与困难,在授课中,蕴含权威性的教师角色结合自身经历为学生排解疑惑、指点迷津,不仅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亲和力,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等人生规律的理解,并增强对自身主动性的认知。第二,帮助学生正视困惑。任何人的生活经验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而来的,学生在生活技能方面的缺失是“困惑”而不是“错误”,校方以设置正式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困惑,不仅能够提升他们正视困惑的勇气,也可增强他们战胜困惑的信心。而每一项生活技能、活动流程背后所蕴含的行业规律、心理规律、博弈规律、发展规律等,将促使学生加深对各行业的真正了解。第三,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实现育人目标需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生动力,即主动接受教育。每一项社会活动都蕴含着“道”与“理”,该课程的设置正是系统阐释这些“道”与“理”的契机,可帮助学生从“解困惑”到“追道理”,从行业的责任、思路、理念、文化等各方面理解社会各行业。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主导“教联体”形成的力量,更易于发挥育人共同体的作用。

突破“框架”,以生活与思考的呼应提升青年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课程内容要回应时代问题,那么,参与学习的学生要回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贯穿“青年时代责任”的内容。当学习生活技能成为一门课程,意味着在生活与思考的呼应中,学生对青年责任感的认知得以提升。

二者的呼应,集中表现在三个对话中:对话现实、对话历史、对话未来。第一,对话现实。生活技能课程是以寻找问题为基石、直面问题为起点、解决问题为契机打造授课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个人团体联动、理论与实践联动,让学生在多维度联系中明确自身定位。第二,对话历史。生活规则蕴含着对历史的归纳与凝练,生活教育课程以问题意识拨动学生心弦、以行业交流带动社会育人合力,让学生在深化拓展中明确自身责任。第三,对话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对自身定位与责任的清醒认识,是青年在未来有勇气迎难而上的动力。

(作者:周荣方,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