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长三角营商环境建设的路径目标——
擦亮“金字招牌” 迈向“国际一流”
发布日期:01-06 07:11:30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

  营商环境,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基础。未来,长三角的营商环境如何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激发市场活力?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长三角营商环境建设的路径、目标。其中提到,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

  破除“壁垒” 以市场化改革激发更大活力

  不同地区间政策各异,跨省经营遇到障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为保护本土企业,对外地企业设置不合理“门槛”……这些“看不见的壁垒”,影响了要素自由流动,更是一体化发展的阻碍。

  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更大市场活力。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始终积极推进制度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一些领域的合作与尝试取得积极成果。早在2020年底,安徽、江苏、浙江的多地市共同成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相关地市积极推广数字证书跨区域互认,实现远程在线投评标,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多年来,合作联盟不断深入探索,为助力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招投标CA证书为例,用于电子身份认证的CA证书如同招投标企业的“电子身份证”,经常在不同城市投标的企业,每到一个城市都得申领CA证书,有时一个投标人身上要带几十把CA锁,不仅容易搞错,还易丢失。

  2020年底,宣城市会同芜湖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等6个地市作为发起城市,在宣城市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随后不久,在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络平台上的一则招标信息上出现了“长三角CA证书互认”。

  这意味着,在这些城市内招投标的企业只需要在手机上简单操作,且不再需要传统的实体CA锁进行存储,真正实现“一锁走多市”。《行动方案》则将这些先行先试的做法予以“制度化”,加速实现行政壁垒的“破冰”。其中提到,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全面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求企业在特定区域注册的规定;探索企业生产经营高频办理的许可证件、资质资格等跨区域互认通用;全面清理涉及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着力破除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

  公平公正,也是优良营商环境的典型特征,就是要做到涉企服务的“一碗水端平”,防止权力过度介入导致对部分企业的“不合理保护”,对一些企业的“不合理限制”。《行动方案》明确,要着力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共建共享 让长三角跨省办事更快捷方便

  深化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成为《行动方案》在推进“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路径。

  跨省办事更方便了,异地报销更快捷了,电子证照应用范围更广、流程更简单了……这些年,长三角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在公共服务领域,长三角身份证、驾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138个场景应用实现“一网通办”,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全省人社业务“一卡通办”、惠农补贴“一卡通发”、交通领域“一卡通行”、文旅领域“一卡通游”、医疗健康“一卡通结”。

  共建共享的步伐仍将继续加快,《行动方案》专门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力求打造“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的“升级版”。

  “推动长三角区域身份认证和高频电子证照共享,实现一地认证、全域可办;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银行开户、贷款、货物报关、项目申报、招标投标、知识产权等领域全面应用,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优化‘跨省通办’线下服务,推动县级以上地方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全覆盖;探索通过自主服务终端等渠道,推进‘跨省通办’服务向基层延伸”……简单来说,《行动方案》将长三角“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的要求标准“设置为:区域(领域)更广泛、流程更快捷、服务再延伸。

  与此同时,《行动方案》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概念,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提到,加快异地就医报销、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体体验等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一卡通”适用范围。

  自我革命 安徽以“一改两为”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然成为长三角在国际竞争中“领跑”的必由之路。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上进生”,如何等高对接、对标对表,与沪苏浙一道,共同擦亮发展的“金字招牌”?

  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对顽疾动真格,敢于同自己过不去。今天的安徽,正按照“一改两为五做到”的要求,全力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022年春节上班第一天,省委召开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宣示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坚定态度,树立了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鲜明导向,提振了创新创业、跨越赶超的强大信心。“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营商环境问题“大起底”专项行动……一批专项行动为企业纾困解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立足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安徽各地推出一批真招实措,加快构筑投资兴业的“强磁场”。

  就在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安徽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8个位次。2022年1月至11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03万户,同比增长7.36%。

  长三角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还需沪苏浙皖携手努力。比如在产业合作上,我省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成立6个合作示范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共建“数字长三角”,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完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截至目前, “羚羊”培育 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1个。在省际毗邻地区共建上,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共建50平方公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成立滁州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协商约定了出资和收益分成比例,两区在南谯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打造特色园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市场主体关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王弘毅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